无处不在的“对抗模式”导致生意难做
文/贝利
突然间,生意很难做了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?有人立即脱口而出,是因为经济低迷。原因或许还有不少,但就当前而言,这似乎是最恰当的理由。
不过,假如真的就是这个理由,那这个理由也有明显站不住脚的地方,那就是,生意为什么会突然低迷?因为,世界人口并没有急剧减少(甚至还在缓慢增加。除了极个别战乱国家少量减员外,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其实都在增加),地球上全社会的消费总量也没有减少(事实上也在不断增加),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础建设还在逐年跨越式增加,那么,经济怎么会突然就低迷呢?
经济学家或许会说:这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所致,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,在所难免;中国虽然是首次踏入这个我们从小就一直批判的、认为只能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怪圈,但相同的宿命在劫难逃。
其实,经济学家的论断,包括很多人的理解,都是对经济低迷现象的“标”的理解,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,几乎都不涉及对“本”的探索(所以,历来乃至当前,人们的应对措施,几乎都是“治标不治本”,甚至是雪上加霜)。
那么,真正的“本”是什么呢?
是利己理念的错误所致的、使普遍存在的、本来应该是“合作”的模式,演变成了“对抗”的模式。
为了顺应宇宙运行的总规则,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历来遵循“互惠原理”。“互惠原理”有一个很原始的要求,就是生命体与生命体之间、组织与组织之间都应该是“合作模式”。即便是捕食羚羊的狮子,彼此之间也是“合作模式”。
然而,到了万物之灵的人类这儿,无数的“合作模式”都被刻意扭曲为“对抗模式”(人们所说的现代社会的“互害模式”就是因此而起)。
“对抗”取代“合作”的现象,古今中外几乎是无处不在:封建帝王和老百姓,舟与水,应该是合作关系,可是,历来几乎都是对抗;政府和老百姓,更是鱼水关系,可是,现在搞成了“塔西佗”效应;中美、中日,无论从什么方面讲,都应该是合作关系,但现在近乎水火;房地产公司和购房业主,唇齿相依,但欺诈博弈无处不在,每天官司无数;
公司和员工,更应该是一体关系,但是,现在的老板和员工随时对立,彼此提防;企业和顾客,一半与另一半,但是,现在,“此恨绵绵无绝期”;兄弟姊妹,本是同根生,但是,无数反目成仇,不共戴天……简直罄竹难书。
“合作模式”,意味着彼此不可或缺。唯有合作才能成事,也只有合作才有可能双赢多赢;而“对抗模式”,意味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——只有你死,我才后快,只有你输,我才能赢。
如果确实是敌对关系,对方的存在影响到了你的生存状况或生存质量,那么,用“对抗模式”应对,战胜对方,获得战利品,未尝不可。但是,如果本质应该是“合作模式”,而错误地采用“对抗模式”,那么,结果必然是双输,即便你对抗赢了,也输了(就像人们形容情侣吵架那样)。上面所举的那么多例子,就是典型的证明。
那么,为什么很多人会把“合作模式”设置成“对抗模式”呢?原因似乎很简单,其一、“对抗模式”见效快;其二、“对抗模式”在初级阶段有效。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说明吧:你是一个混混,遇到了一个零花钱很多的富二代小孩,你希望他今后源源不断地给你送钱。在正常情况下,这应该是“合作模式”,就是你要对他各种好,然后,他心甘情愿给你钱。但是,这很花时间,而且还需要你预先有必要的投资。作为混混,你肯定不愿这么干,但你又不愿意放弃,怎么办?你就会选择“对抗模式”(很多人都会选择类似的),你要么骗,要么恐吓,要么武力征服……最后,他乖乖滴给你送钱。
这里可以看出,“对抗模式”见效快。但是,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,你的行径被富二代的家人发现,或者富二代长成了一个壮小伙子,这时候,你的好日子可能就结束了,不能持续了。弄不好,你还要把过去吃进去的全部吐出来,所谓“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”。由此可见,“对抗模式”是有时效性的,只在初级阶段有效,并且还伴随很大的“报应”风险。
以上所说的这个原因虽然简单,但仍然只是表面原因,不是人们把“合作模式”处理成“对抗模式”的本质。人们热衷于把“合作模式”设置为“对抗模式”的本质,在于狭隘的“利己”心理,凡事只替自己考虑。这种利己心理,以及由这种心理形成的某种规律(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·斯密叫做“看不见的手”),在事物发展的初级阶段,往往有其卓著的效果。但是,当事物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,它的害处就立即显现出来了。社会的发展、经济的发展都是如此。
经济发展有一个相对“临界点”(这个“临界点”通常伴随经济危机出现,其实质就是市场供应“供过于求”之后不远),在这个“临界点”之前,自私利己的理念很有市场(这个临界点往往还会因利己理念而加速到来);但是,过了这个“临界点”之后,自私利己的理念就很难再有市场了。其实,我们当前所遇到的、很多人生意艰难的原因,就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已经过了那个之前在中国未曾出现的“临界点”,而我们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。
客观地讲,生意好不好做,和经济形势并没有多大关系。
如果说生意和经济形势关系很大,那为什么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,国家经济高速发展,每年都还有无数的企业垮掉呢?国家统计结果不是表明,过去民营企业的寿命平均只有3年左右,每年也有大量的国有企业破产倒闭吗?如果说生意和经济形势关系很大,那为什么今天都说生意难做的时候,还是有很多企业生意很好,忙不过来?
我家楼下不远处有两家火锅店,味道都差不多,但其中一家生意非常红火,每天都有顾客排队等待很久才能吃到;而另一家火锅店天天都冷冷清清。我经常纳闷:火锅生意到底好不好做?两家火锅店我都吃过后,体验过后,明白了。后来,如果不预先订座抢座,我也会加入排队等候的行列,而不会走入另一家。隔了不久,那家火锅店打出了转让启事。其实我觉得倒闭的那家味道还更好。
所以,生意好不好做,和做生意的人的理念紧密相关。当然,这些理念不是说在口中,写在墙上,而是体现在行为中。生意差的,几乎都是行为上的“利己”者,而生意好的,差不多都是在“利他”上迈开了一大步的人。
当今时代,“互联网”技术的成熟应用,使得整个社会的透明度提高到了极致,使上文所说的那个“临界点”降低了很多。这让“对抗模式”的存在空间和有效性都大打折扣,如果我们还固守“对抗模式”,只有死路一条。
尽快转变为利他理念吧,这是回归“合作模式”踏上生存大道的唯一途径和机会。



